“霸道总裁、赘婿最近少见了。”“不少做电影、长剧的都来了正规股票杠杆。”
经历了2023年下半年以来的狂飙,题材同质化、粗制化等微短剧行业弊病慢慢显现。日前,中国证券报记者来到横店影视城微短剧制作基地调研时,不少演员、制片人和横店基地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在横店拍摄的微短剧有了一些新变化:“微短剧题材多了,横店的配套场景也在增加”“台词写得很美,有传统文化有诗情画意”“专业团队进场,服化道都有升级”.......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的趋势在横店有所体现。
演员公会回应热搜
此前,“横店群演紧缺”“短剧演员片酬翻十倍”等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也引发了社会对微短剧野蛮生长的讨论。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群演紧缺的主要原因是电影、长剧等项目近期较多,大剧一场戏的群演需求量往往高达数百人,与短剧关系不大。
但是,短剧演员片酬提高确实是演员培养和短剧行业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在横店,演员根据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基本分为群演、前景(较群演有更多镜头)、特约(经过考试后可担任配角或主角)几类。演员公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群演或前景演员,经过在大剧中的锻炼后业务能力有所提高,实际上可能也已具备特约演员的水平,但依然难在大剧中接到重要角色,只能在大剧中拿几百元的片酬。
微短剧的出现和发展为这类演员提供了舞台,他们在微短剧中扮演重要角色,片酬可达数千元。因此,所谓“短剧演员片酬翻十倍”,实际是有一定业务能力的演员抓住微短剧的机会,实现了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
“在横店微短剧剧组随时能找到演技在线的演员,这对于短剧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有一定保障。同时,不少群演也通过微短剧提高了收入。”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微短剧制作整体升级
过去的一年里,伴随微短剧市场升温,横店影视城的华夏文化园已被打造成微短剧拍摄基地。“目前近九成的场景处于剧组饱和状态,不少热门场景根本没有空档,一个组拍完下一个组直接上。”横店集团剧组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几万元到十几万元小成本短剧剧组往往都用不上联系剧服中心租用道具设备等,但是今年以来,短剧制作成本普遍提高至50万元以上,剧服中心服务的微短剧组也变多了。
制作成本提升,不少演员也看在眼里。“短剧刚火的时候我们都不以为然,因为粗制滥造的多,拍摄过程也很草率。”正在拍摄古装微短剧的特约演员杨明告诉记者,现在对服化道的要求和拍摄技巧的要求都很高,很多本来只拍摄电影和长剧的演员也来拍短剧了。
在内容方面,微短剧要在短时间内有冲突反转、有能吸引观众的剧情“勾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内容层面的媚俗化。特约演员董亭君告诉记者,目前她正在拍摄的古装短剧给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台词“美”起来了,编剧在创作上下了功夫,内容能立住,短剧的质量才有保障。
同样需要在内容上发力的还有题材。霸总、赘婿、战神这类爆款题材被纷纷效仿,导致短剧同质化严重。“最近我发现拍摄基地里霸总、赘婿这类常见题材越来越少,一些反映传统文化的古装题材和都市亲情爱情题材多了起来。”横店影视城华夏文化园景区负责人袁满表示,为配合微短剧精品化的发展趋势,拍摄基地也在丰富场景,医院、公寓、写字楼等新场景马上将投入使用。
精品化还有痛点
在横店,也有不少导演和制片人向记者表示,当前微短剧精品化的最大痛点是成本“倒挂”。
“微短剧要想真正走向精品,必须要把成本主要放在剧本和制作上。但是目前的商业模式下,成本大部分都用来买流量了。”一位“爆款”短剧制作人说,在投流模式下,平台数据不透明、利润分配不合理等问题都会影响专业团队制作高质量微短剧的积极性,阻碍短剧精品化。
国联证券研报指出,付费短剧所有成本科目中,接近85%的成本用于投流。以爆款微短剧《无双》为例,尽管其上线两个月充值额破3亿元,但其制作人李涛坦言到手利润仅百万元,整体收入的九成要给播出平台做投流费。
“不投没有传播量,投了就只能加码,越投越多。”不少制作人坦言,真正用在制作上的成本少之又少,拍摄团队的实力有限,成片质量普遍较差。从利润构成角度来看,相对电影而言,微短剧内容创作者收入占比相对偏少,这也导致微短剧行业缺乏优质内容供给和行业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正规股票杠杆,当前微短剧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版权方、制作方、出品方、分销方等主体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需要探索如吸收广告投放、品牌植入等多种商业模式,完善利润分配方案。对于平台,也应当加强流量管理,对于优质微短剧作品,应该侧重给予流量。